
作者:叶芃生
定价:68.00元
出版社: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19-10-20
书号:978-988-8663-62-8
内容简介:
,在终生耕耘于物理学园地的学界同仁中,能这样做的,纵非绝无仅有,也必属凤毛麟角。
作者的游记将每个景点,无论自然风光还是都市乡村,描绘得栩栩如生,读来犹如亲历其境。而且,游记并非仅仅是景色、建筑的描述,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景点的古往今来、历史沿革也同样有精彩的交代,如数家珍。这就使游记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;读者会领悟到旅游绝非只是游山玩水,购物观光,同样也是知识的增长,性情的陶冶和文化的享受。尤其不能不提的是,作者不时会由于景色的萌发和启迪而抒发颇带哲理的人生感悟。这就赋予旅游以更丰富的意义,是对旅游价值更深刻的认识和开发。这正是游记众多照片之外所呈现的另一道风景。笔者忽发奇想,如此游记,倘若作为旅游学校的教材或参考书定当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。
作者简介:
叶芃生简历
叶芃生 男 1938年出生, 浙江省温州人,1955年毕业于温州中学, 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。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, 曾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负责人,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学院学术委员会与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,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委,中国电源学会特种电源专委会副主任。
曾任第三届国际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大会(IPEMC2000)分会主席,第五届国际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大会(IPEMC2006)技术程序委员会副主席。
曾从事基本粒子理论, 电气安全, 传感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工作。 先后在国际权威刊物《Sensors&Actuators》及《物理学报》《电子学报》《煤炭学报》《传感技术学报》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》与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, 出版专著《用户侧电气设备电子保护技术》与《矩阵变换器》二部。
叶芃生教授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:“JDB-120/225型电机综合保护器”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, “煤矿井下千伏级供电系统研究”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 “平面型载体催化可燃气体检测元件”获199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。 此外研究成果“JDB-120/225型电机综合保护器”获1985年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, “JDB-80/80(s)型电机综合保护器”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 “输送机双速电机传动及其控制装置的研究”获1986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与1987年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, “电动机过载热特性的电子学模拟”获198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, “电动机综合保护器测试台”获1988年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, “PZBJ-1型胶带运输机综合保护通讯监控仪”获能源部1990年科技进步三等奖, “JD-1系列电源保护继电器”获1993年上海市科技博览会银奖,“平面型载体催化可燃气体检测元件与检测系统”获1995年上海市科技博览会金奖与1996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,“DCE型数字式电缆绝缘故障测试装置”获199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,“电网无功连续补偿方法及补偿装置” 获2003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。已获传感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五项,实用新型专利一项。
当前研究领域包括电力电子装置及其保护、电力系统故障检测及其定位、电力系统谐波、传感技术与智能仪表等。
曾先后为本科生,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过物理学,电路分析,模拟电子学,数字电路,微机原理,电子电器,电力装置与器件的电子保护技术,现代电源理论,电能质量检测及改善等课程。
1983年获得煤炭工业部“优秀专业技术干部”称号,1985年获得“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”称号,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《光明日报》《人民日报》曾对其事迹予以报道。
目录:
目錄
序
1.叶芃生简历
2.踏遍青山人未老---------古稀老人西藏游记
3.七七老叟天山南北行
4.初识台湾
5.埃及与阿联酋之旅
6.土耳其与希腊之旅
7.最遥远的一次旅游----南美洲四国游(智利篇)
8.最遥远的一次旅游----南美洲四国游(巴西篇)
9.最遥远的一次旅游----南美洲四国游(阿根廷篇)
10.最遥远的一次旅游----南美洲四国游(秘鲁篇)
11. 卾西之旅 (一)——神农架篇
12.卾西之旅 (二)——武当山篇
13. 卾西之旅 (三)——三峡大坝篇
14. 卾西之旅 (四)----恩施篇
15. 我家与温中的情结
16.我的舅父马星野
17. 老校友对年轻学子的寄语
18. 回忆恩师殷鹏程先生
19. 坎坷使我变得坚强
20. 过春节的回忆
章节内容:
31.在珠峰脚下庆贺同伴生日
青藏铁路
7月26日是我们最轻松的一天,上午我们踏上返回拉萨的路程,我们一面侃侃而谈,一面欣赏车外的风光,停车休息时还有机会与藏民亲密接触(照片32)。下午回到了拉萨,天气特别晴朗,我们8人再次来到布达拉宫前合影留念。
32.与藏民亲密接触
7月27日上午我们乘火车返回,以亲身体验乘坐高原铁路的感受与欣赏青藏铁路沿线美丽的风光。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,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,2006年7月1日通车,全长1956公里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、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, 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—唐古拉站,海拔5068.63米;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—风火山隧道,海拔4905米,全长1338米;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—昆仑山隧道,海拔4648米,全长1686米;世界上建在冻土地段上最长的铁路桥—清水河大桥,全长11.7公里。列车采用经特殊设计高原型客车, 全封闭式的车厢采用弥散式供氧与分布吸氧方式,使车内氧气含量至23.5%,如果有旅客需要更多的氧气,可以随时取用设置于车厢各处的吸氧管,以免出现高原反应。
33.沿线巍峨的雪山
34.茫茫藏北草原
35.色林措国家自然保护区
我们从拉萨出发,先经水雾氤氲的羊八井地热带后进入藏北地区和当雄大草原,这里雪山巍峨,河流纵横,草原茫茫,湖泊遍布(照片33,34);穿越珍稀高原黑颈鹤栖生地色林错国家自然保护区(照片35)后列车到达唐古拉站;跨过长江源头沱沱河后列车进入中国最大的“无人区”——可可西里,这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,素有“高原动物王国”之美誉,每当我们发现远处奔驰而过的藏羚羊时车内便会发出一阵欢呼声; 通过昆仑山隧道翻越昆仑山后列车进入格尔木,再经西宁、兰州、西安于29日中午历时约48小时终于到达熟悉的城市上海。当我们为这次西藏之旅划上圆满的句号的时候,我们要深深感谢温州中青旅为我们这次旅游的吃、住、行作了周密的安排,感谢导游与司机为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,尤其是哪位身材廋小、脸孔黝黑的司机,他那充沛的精力与精湛的车技至今令我难忘。
后记
这次西藏之旅已过去5年多,但在我心中一直不能忘怀,我忘不了那里的群山、雪峰、江湖、草原和大树;忘不了那水光、湖光、雪光、佛光和那令人陶醉的蓝;忘不了那沉甸甸的历史文明、那金碧辉煌的建筑和那些虔诚的信徒。我惊叹于她的博大与精深;我惊奇于她的美丽与多变;我钟情于她的静谧与纯净。这是一次梦想之旅、一次朝圣之旅、一次净化心情之旅。我希望用最真实的文字与镜头记录发生的一切,愿与所有老年朋友分享我的这份快乐与感动。
踏遍青山人未老,让我们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,快乐地过好每一天,每一月,每一年。
2014年2月18日于故乡温州
七七老叟天山南北行
出发前的折腾
我与夫人曾去过新疆,那里的美景为我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,但一直也为未去伊犁草原而遗憾,年初我们就筹划要在最好的时间到新疆最美的地方旅游。
在网上我们搜集了大量纵横天山南北的游记,参照驴友经验订出初步的计划并与新疆港中旅张建经理取得了联系,他非常热情与负责,通过电话与邮件多次沟通于4月初确定了一个从6月11日到22日最终计划。接下来,经过多方努力我们招募了十位团友并如愿以团队价订好往返上海—乌鲁木齐往返机票。
不久一位团友踝关节骨裂无法参团,团队机票又无法一人退票,他顾全大局承担了往返机票全部损失,再经努力又招募了一位女团友与他爱人配对入住。
在等待出发的日子中5月22日乌市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无疑牵动我们每个人的神经,经与港中旅多次沟通与全面分析,我们决定按原计划出发。
11日晚上9时30分我们到达乌市机场,天还未黑,港中旅已派李少斌导游迎接我们,牛师傅开了一辆宽敞的37座客车送我们入住宾馆,乌鲁木齐一切都那么宁静与平安,我们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。
美丽的赛里木湖
12日一早我们从乌鲁木齐乘车一路向西,经5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,翻过一个山口,于下午16时40分终于到达博乐县的赛里木湖,车上所有的人都惊呼起来,实在是太美了,蓝色的湖水让人错觉到了海边(照片1)。
1. 团友们
赛里木湖湖面海拔 2073 米,东西长约 30 公里,南北宽约 25 公里,周长 90 公里,是新疆海拔最高、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,湖水来源于融化的冰雪水和自然降水,湖水无出口,水量平衡靠蒸发,湖水略带咸味,属微咸湖。汽车沿着绕湖公路缓缓前行,时时我们下车浏览湖光山色或拍照留念。
赛里木湖的美丽首先在于多变的湖水,靠近湖边某些地方,清澈见底,资料上说赛湖透明度达 10 米以上,为我国湖泊透明度之冠;眺望远处的湖面,在蓝天衬托下又是那么湛蓝,蓝得令人陶醉;山风吹来,湖水拍打岸边,在阳光照射下,那洁白的浪花就像一朵朵可爱的棉花;随着湖底石子颜色不同,有的湖水变为乳白色,有的变为赤红色,还相互交错,美不胜收(照片2)。